汉代的官秩中有二千石、千石、六百石等名称,由于在“石”字之前和数词连在一起,往往被误认为是石斗升合的石,以为是禄米的数量,甚至推测究竟是年俸?还是月俸?
其实在汉代,“石”是衡制中的名词(三十斤为钧,四钧为一石。《汉书·律历志(上)》),改为量制中的名词,是在宋代才出现的。二千石的石,既不是容量,也不是重量,而是区分官秩的名词。和现在说的干部级别意思相同,当然也是区别俸禄的标准。如太子太傅、将作大匠、詹事、司隶校尉、郡守等均属此官秩。
二千石的俸禄究竟是多少,按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记载的百官受俸例,俸禄最高的是大将军和三公,月俸为米350斛,其次为中二千石,月俸米180斛,二千石的月俸米120斛,比二千石为100斛,一百石为16斛,其次还有斗食与佐吏,分别为11斛和8斛。凡受俸都是半钞半谷。
延平时(106年)定制,中二千石的月俸为钞9000,米72斛,真二千石的月俸为钞6500,米36斛。汉制一斛为十斗,一斗的实际容量按现在的计量单位是2000毫升,只合二升。换算之后,中二千石的180斛等于现在的36石(3600升,现在的1石=100升)。二千石的120斛,合现在的24石。比二千石的100斛,合现在的20石。
晋陶潜为彭泽令,不愿为五斗米折腰,解印绶归田。对这里的五斗米也有人提出疑问,认为如果一月五斗米,就太少了,要是一天五斗米,是否多了些?实际这也是用现今的量制衡量古代的事物。《晋书·职官志》中,对各级俸禄的记载不全,但可看出二千石日俸三斛,千石月俸50斛,这就足可证明陶潜时所说的五斗米是一日的俸米。按两晋时的量制,一斗的实际容量比汉制略多一点,合现在的2.045升,五斗米只合现在的一斗米略多一点。
1995年5月2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