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既生纪念馆

避讳杂说

阅读:291 发布时间:2022-08-08 23:09:10

在封建社会里,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既不能说出来,更不能原样写出来,这就是避讳。


《左传》“周人以讳事神,名终将讳之。”这是避讳的开端。避讳主要分公讳和私讳,帝王、帝后、太子及宗室人等的名字,举国上下均须避讳,这是公讳。一家之尊长,在一家人中均须避讳,这就是私讳,也称家讳。还有的是地方官员要求僚属和百姓对其本人及其祖宗的名字避讳,这可说是避官讳。


按《颜氏家训》的说法,凡避讳的字,须用文义相同的字来代换。并举例说,齐桓公名白,连玩樗蒲时的五白也改称五皓。周厉王名长,对琴的长短改称修短。随着改朝换代,避讳的字日多一日,愈来愈是复杂,牵动了各个方面。


因避讳改变地名的事,历史上比比皆是。汉文帝名恒,把恒山郡改为常山,其后恢复原名。唐穆宗又名恒,改恒州为镇州,恒岳改为镇岳。再度恢复原名后,又遇上宋真宗名恒,又把恒山改为镇山。隋炀帝杨广即位后,有二十六个有“广”字的州县改名。宋太宗即位后,有二十五个有“义”字的军、州、县改名。


不仅州县改名,连一些宫殿也要改名。如唐中宗名显,把显德殿改为章德殿,显政殿改为昭庆殿。因避讳改官职和封号的,也是屡见不鲜。如汉武帝名彻,改彻侯为通侯。唐高宗太子名忠,把中郎将改为旅贲郎将。


因避讳改人名的那就更多了。如唐宪宗初名淳,后名纯,韦纯改名贯之,韦淳改名处厚。姓淳于的就更倒霉了,只好去掉淳字改姓为于。


为避讳改名,对久已死去的人也不放过。如汉景帝名启,改微子启为微子开。修《后汉书》的范晔之父名泰,在写《郭泰传》时把泰写作太,到后来范晔本人也遇到避讳改他的名字。因为清圣祖名玄烨,便把范晔改名范蔚宗。


为避讳活人改名、死人改名,连神也得改名。如道教崇拜的真武大帝,北方之神,原本是玄武大帝,因为赵宋的始祖名玄朗,把玄武改为真武,这位神也只得向人间帝王让步了,流传了数百年的《千字文》开首的“天地玄黄”也只好改成“天地元黄”。


除人鬼神为避讳改名之外,动植物也要改名。汉吕后名雉,改雉之名为野鸡。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,把虎改为兽、武、豹或彪。长山药原名薯蓣,唐代宗名李豫,民间改称薯药。至后宋英宗名赵曙,又把薯字改为山字,至此薯蓣二字尽被改掉,留下一个化名。


为了避讳,一些文件、文章的名称也要改变。武则天名曌,嫌诏与曌音近,改诏为制。苏东坡的祖父名序,在作序时常改序为叙。在《鸡肋篇》中还记载了唐人冯宿,因父名子华,当让他去作华州刺史时,因避父讳而不拜。至于《老学庵笔记》中记载的田登作郡,手下的吏卒只要提到登或灯都要受鞭笞,因之一州之中都把灯称为火。上元节放灯时张榜揭示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”,这就是“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”的千古笑话。这是避官讳的例子。


到了金代,又出现了避圣讳的说法,“明昌中,詔周公、孔子名俱令回避。又诏有司,如进士名有犯孔子讳者避之,著为令。”(《金史》)直至笔者童年时,还是把“孔子姓孔名丘”读为“名某”,“孟子姓孟名轲”也读为“名某”。


避讳对阅读古文献带来很多不便,有些书籍中作缺笔处理,对避讳字少写一笔,这还容易看出。有的人名、地名的改变,如果手头没有足够的工具书就不容易查明。又如唐代碑刻中把干支纪年的丙改为景,清乾隆时把明代弘治的年号改为宏治,不熟悉的人即使查工具书也难找到。在清代王昶编的《金石萃编》中,把避讳字刻成庙讳二字的合文,这就更要按文义在清代嘉庆以前的讳字中去查对了。



【回到导航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