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既生纪念馆

“夜郎王印”何其多

阅读:459 发布时间:2022-07-29 18:03:01

2001年3月7日的《书法导报》转载了1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《株洲发现夜郎王印》的消息,并附有该印印蜕(见后图)。报道说:“民族古文字专家刘志一教授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,破译了该印六个印文的音义,确认此印是夜郎国王自制的王印,并非汉王朝所赐的信物。”读后顿生许多疑问,现提出如下:


关于印文问题


报道说:“印文铸制,朱文,字形为缪篆,6字,汉字3个,贵州古彝文3个,音读为‘鬼国武维额登’,意为‘古国武氏长支’”。三个汉字是什么字没有说清。


从印文看,左上一字可以看做“长”字,中下之字勉强可当“危”字,而右上之字看似汉字,左旁作“爿”,右旁是不规范的“告”字,在汉字中未见有这样的字。再者,既然说是夜郎国自制的王印,既有古彝文,为什么又要夹入汉字?在古代少数民族统治时的印章中,确有其本族文字和汉字并用的,但都是同一内容以不同文字对照呈现,而且是各自分开,为什么要把彝文和汉文混到一体?难道彝文也和日文一样必须倚附汉字也有音读、训读之分吗?这样把两种文字加在一起是怎样译出来的,这恐怕只有民族古文字专家能够说清了。


关于印章的时代问题


在报道中说印章的字形是缪篆,但又说:“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所载,夜郎国的王印,使用约500年左右,与磨损痕迹深度相近。后流传于民间2000余年,至今约2500年左右。”缪篆是汉印中出现的,2500余年前是春秋时代,而我国现存古鈢,最早的是战国时代的遗物,如果这个2500年前的推断真能成立的话,那这方印可能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印章之一。2500年前有缪篆吗?古鈢中有这样的款式吗?其实这方印明显的是仿唐宋官印的风格,稍有一点印学知识的人,就不敢说这是春秋时代的鈢印。


关于印章的材质问题


报道中说:“王印为铅质……鎏金嵌银”,为国王铸印是一件很隆重的事,既然可以鎏金嵌银,说明对金属工艺已达较高的水平,为什么不铸金印,不铸铜印,不琢玉印,偏要用材质最差的铅来铸印呢?难道说夜郎因对外界世界无知而自大,也会无知到把铅当作世界上最贵重的金属吗?


铅是金属中最软而又最不耐磨的材料,一方铅印能经得住使用500多年吗?能在用了500年后字迹还那样清晰吗?再说鎏金工艺是把金粉调入水银(汞)之中涂于器物表面,然后用火烘烤使水银挥发把金附着在器物上。从材质性能说,铅的熔点为327°C,而汞的沸点为356.58°C,当汞达到挥发的温度时,铅早已熔化了。如果这方印表面有金的话,是如何加上去的,还须做仔细地观察。


更为有趣的是,当笔者见到报上的印蜕时就觉得似曾相识。报道说此印为子母印,现存母印,缺子印。而在前些日子有人托王庆华先生持一套子母印的印蜕嘱为辨认,其中最大的一方印文正与夜郎王印完全相同,只是尺寸略有差别,(见后图)笔画的粗细和残缺程度也不同,这是做旧程度的差别。所套子印印文按大小顺序依次为“相州之印”(今安阳)、“李造先印”,第四方右边为“李”字,左边为缺头的“方”字或反写的“兀”字。最小的一方不辩为何文,好像是LS的合文,疑为李氏二字的拼音字头。其材质也说是铅质的。


从其套印的内容分析,这套印绝不是按报载之印再造假,肯定是在未有夜郎王印之说前出笼的,完全可能是出于同一造假者之手。这套印的收藏者是在太原市娄烦县,从南方的株洲到北方的娄烦都出现这样的印章,恐怕这种假印在社会上流传不少。娄烦原来也是古国,如果有人作弄的话,也许还会编出一个娄烦王印的笑话。


近年来假古董充斥市场,假印章自不例外。类似这样把文字搞得奇奇怪怪故弄玄虚的假印,玉雕的也不少。售假者往往编造出各式各样的故事以诱人上套。有的人不具慧眼,把假古董当真文物来考证,结果是考了假古,闹出笑话。最可恶的是把假古董设法借助媒体宣传,达到奇货可居的目的,如不留意还会造成学术上的混乱。对此应慎之又慎,免得上当。


2001年3月24日     


前阅《株洲发现夜郎王印》的报道后,于3月24日写出了《夜郎王印何其多》一稿,随因老妻病危,未能及时清抄寄出。昨读《书法导报》(总596期)《浙江青田也发现“夜郎王印”》,深感这是造假者开了收藏者一个大玩笑。为了避免造成印学上的混乱,含哀将拙文抄发,以揭其伪,并希方家指正。


 夜王郎印-tuya



【回到导航】